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
全網監測海量數據按需發布監測預警
實時把握輿情動態精準追溯信息源頭
在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的危機之年,中國互聯網成為抗跌的一個亮點,它不僅沒有倒下反而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互聯網在舞臺冉冉升起,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國。
從是平的,到未來是濕的,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還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新的機會。互聯網的出現,讓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國家有了趕超的機會。
全球多的網民數、快的發展速度,這些構成了一個互聯網之中國形象:快速的、蓬勃的、有力的、成長的;而各種創新模式的推出、中國特色的架構,也讓還在傳統領域奮進的中國人,在互聯網有了成為No.1的機會。在這里,古老處世文明與數字交流方式、五千年論世哲學與人人網絡平等地位、坎坷之下靈活的生存之道與商業新模式,中國智慧與互聯網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今年,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十五周年。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只有改革開放1/2的時間、建國1/4的時間,驀然回首,十五步的足跡并不平凡。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活力的互聯網市場之一,展現出一個網上年輕中國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以先行者姿態出現的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從誕生之初即與的互聯網發展腳步形影不離。幾乎同步的發展速度,填平了中國面向的信息鴻溝。以新浪為例,憑借強大的網絡新聞和博客,使綜合類門戶網站為大眾所熟知,推動并實現了互聯網在中國的主流化。
綜合門戶網站已經成為互聯網媒體中擁有多平臺資源、聚集人群的行業代表。以門戶新浪為例,擁有多家地區性網站,建立了五大業務主線:新浪網(SINA.com)、新浪無線(SINA Mobile)、新浪互動社區(SINA Community)、新浪企業服務(SINA.net)以及新浪電子商務(SINA E-Commerce)。同時,新浪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注冊用戶超過4億,日瀏覽量超過12億次,是中國及全球華人社群中受推崇的互聯網品牌。
互聯網行業,正成為推動中國商業成長的新力量、新希望(000876,股吧)。創新的商業思維、平臺架構、營銷價值,以及匯聚并活躍著龐大中國中堅階層和年輕人群,已經構建出一個互聯網上生機勃勃的“年輕中國”。
在希望的互聯網上
今年,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十五周年。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只有改革開放1/2的時間、建國1/4的時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各個角度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方式。
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騰訊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網站和以盛大網絡為代表的網絡游戲公司,在喧囂的互聯網泡沫中起步,經過不斷摸索, 已經成為行業的標桿企業。這些中國互聯網企業向世人證明,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中國市場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創新,而且這是對中國市場特質的直接反映。
對任何品牌來說,擁有互聯網等于擁抱年輕、擁有未來。
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曾刊登了一篇名為《互聯網應用正在蓬勃發展——以很中國的方式》的文章,以一個形象的例子來形容中國對互聯網產生的影響:“部分互聯網分析師預計,本周全球互聯網運行速度會下降。下降的原因是本周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中國人會通過互聯網傳送祝福、交換信息。”
中國網民的需求成為地球的需求,刺激全球的神經,這一過程只花了短短十五載。
1994年,中國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TCP/ IP (傳輸控制/ 網際互接協議) 的連接,成為第77個正式加入互聯網大家庭的國家。15年后的,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者已攀升至3.38億人,高居榜首。
伴隨著規模的迅速擴張,互聯網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從政治、經濟到文化、社會,從個人工作、學習到生活、娛樂,互聯網幾乎無處不在。
驀然回首,中國互聯網僅僅邁出十五步之遙,但足跡并不平凡。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活力的互聯網市場之一,展現出一個網上年輕中國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傳奇@互聯網
“在中國經濟低迷的時候,互聯網起著對沖的作用,在中國經濟向好的時候,互聯網成為放大器。”林軍根據自己多年報道互聯網產業的經歷如是總結。也是說,互聯網產業在經濟好的時候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更是帶動經濟走出低迷的重要手段。互聯網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回顧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15年,每到中國經濟的低谷之年,中國互聯網產業必能起到緩沖的作用。1998年中國經濟面臨著通貨緊縮,同年搜狐、網易起步,分別率先推出分類搜索和免費電子郵件服務;新浪、騰訊、聯眾、3721誕生。以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為標志,迎來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上市的個高潮,也使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隨后2004年,中國經濟因為緊縮而恐慌,但在這一年,互聯網產業迎來洶涌的第二輪境外集體上市熱潮。這一年,手機服務供應商掌上靈通在美國納斯達克公開上市,成為完成上市的中國專業SP;TOM Online分別在納斯達克和香港聯交所上市;盛大網絡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市場掛牌交易,融資額為1.5億美元;騰訊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了 2億美元的資金;空中網登陸納斯達克,融資規模達1億美元;中國人才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網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融資7350萬美元;“2008年,在金融危機襲來之時,相對于其他行業,互聯網仍然蓬勃向上,并且以自我獨特營銷價值成為傳統企業提高營銷效率的平臺。在2009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和業內人士普遍斷言,互聯網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互聯網加速中國崛起
在過去的50年里,一個的口號曾響徹中國大地,燃動了民族主義的熱情,那是趕英超美。學習、追趕甚至超越英美發達國家,一直是我們民族強烈的愿景和執著的目標。
直到互聯網的出現,不在同一起跑線的國家才有了趕超的機會。這項源自美國的技術,在大洋彼岸剛開始展現迷人魅力不久,便在開放的中國落地,迅速本土化。中國用互聯網連接并追趕的腳步從一開始不曾落后。
互聯網在誕生地的每一次創新,在大洋的此岸,都會有人孜孜虛心學習、借鑒、跟隨并改良,形成一套自己的成功路徑:立足本土、對接國際。用快的速度學 習的技術、成功的商業模式,迅速消化、改良以適應本土互聯網文化,發展小有規模后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再進一步投資發展,研發自己特有的創新。 中國式智慧與互聯網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產生了靈活的生存之道與商業新模式,造了一批明星企業,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互聯網創新中 不竭的動力。
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不久,在大洋的此岸,有人迅速從中看到了互聯網巨人的召喚,創立了中國商業網的雛形,迎來了互聯網這個全新領域的創業浪潮。于是 1996年,生機萌動的中國互聯網出現個“明星”——瀛海威;于是1999年電子商務發芽,阿里巴巴、8848易趣網和搜索神話。
對于全球互聯網業來說,“中國”是一個無法忽略的關鍵詞。許多外國互聯網企業看準市場的潛能,搶灘登陸,卻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滑鐵盧,這其中包括 MySpace、eBay、AOL等等,英國《衛報》稱:“美國互聯網巨頭無法打入有利可圖的中國市場。”在這個疆域里,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 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阿里巴巴收購雅虎在中國的全部資產;Google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新浪占據門戶網站廣告收入把交椅;在 Facebook和Twitter等還在苦苦探尋時,騰訊早已找到自己的SNS盈利模式。這種完勝的局面在其他行業從未出現過。
《21世紀經濟報道》主編劉洲偉曾總結說,中國貨、以姚明為代表的人力資源和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成長性是中國崛起的三個符號。
互聯網的巨大成功,不僅僅是一個支柱產業的崛起,更推動了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國互聯網在舞臺冉冉升起,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國。正如中國互聯網觀察家林軍所說:“中國互聯網的出現,讓’要改變,再改變自己’的盛世恒言成為可能。”
說明: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想咨詢其他業務請撥打電話 400 685 0732